爱读书 > 虐心耽美 > 抗日之毒刺传说 > 第六百四十四章 第三特种分队顶上

看到敌人完全贴近了,指挥的小组长一声令下,三挺机枪突然从捣开的院墙根儿的射击孔上捣出来,朝向敌人,猛烈扫射。

哒哒哒,哒哒哒,哒哒哒……

其中两挺机枪是在围墙的东西两侧,构成交叉火力,最大限度地用铁火刀刃切割着敌人几乎密集的人群,扭曲着,摇晃着,子弹汇集成的弹流形成可怕的金属射流,无坚不摧。

日伪军以为有废墟的遮掩,他们可以安全轻快地进入废墟,从这里依托炮楼和围墙向新四军部队发起强攻,在接近围墙的时候,速度更快,奔跑更密集,被突然扫射,尽管第一时间就纷纷卧倒,还是死伤惨重。

中间的位置,还有一挺机枪扫射呢。

三挺机枪的火力,在几秒钟之内,让前面的伪军一个排死伤带殆尽,伪军的素质差,战斗意志也差,装备更差,看到如此惨烈的局面,有的装死,扔掉枪械,有的掉头就跑,钻进一些小河沟里不出来。

伪军保命的方法是丢掉枪械,这一点儿,绝大多数人和新四军都有默契。

凡是伪军丢枪的,新四军都不打。

几名新四军步兵战士,从炮楼和围墙上冒出来,朝鬼子投掷手榴弹和手雷。

这是杜词要求的,必须用火力压制敌人,战斗的胜负主要取决于火力输出的能力大小!

先发制人,后发制余人!

杜词要求,战士们在第一时间,尽可能将手榴弹手雷都投出去,每人至少投出四个!

这是火力碾压,火力覆盖,这是集束手榴弹战斗效果的翻版。

因为居高临下的缘故,他们手榴弹的投掷范围在七十多米和四十多米外之间,手雷也在二十多米甚至三十米。

几乎在一瞬间,三挺机枪的扫射,头顶上无数手榴弹手雷的飞翔,爆炸,冲击波和破片的覆盖,射杀,将三十多名伪军,十多名鬼子全部弄垮了。

有风吹起,等第一波打击以后,硝烟迅速被吹散,新四军步枪单发狙击敌人,现在的实战距离最近只有几米,最远只有六十米,经过锻炼的新四军战士的射击没有困难。

残留的几个鬼子被迅速补充射击,射杀干净。

那些没有直接别炸死的鬼子,也因为冲击波的震撼,头晕目眩,失去战斗能力,成为猎杀的目标,毫无反击办法。

半分钟时间不到,这边的战斗就结束了,这就是伏击的力量。

“所有伪军,趴着不动,我们不杀你们,或者转向逃跑也可以!”有新四军战士这样大声呼喊,有喇叭的。

残余未死的伪军,有的不懂,有的站起来,双手举着,转身疾跑。

好了,事情结束了。

炮楼废墟的战士们,留下一个士兵监视北面,其余的分兵观察两侧,进行增援,机枪手登上保存完好的伪军炮楼,和骨架子犹在的鬼子炮楼,开始扫射,支援两翼部队。

这一支骑兵,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,一下打破了战场平衡,击碎了鬼子三面包抄的企图。

两翼的日伪军都注意到了炮楼废墟附近的惨烈战斗,是个老兵都知道,自己的人被伏击了,火力那儿还那么凶猛,凶多吉少啊。

在日伪军情绪波动的时候,战场上的形势再次发生变化,杜词部队的第三个战斗分队出动了,根据双方战斗的情况,三十余人,分成三路,拉开扇面,向敌人西路集团的背后包抄过去,这些士兵非常兴奋,因为,他们本来是观摩的,是预备部队,心里很不爽的,现在,既然用上去了,而且,是关键时刻,人人都感觉这是巨大的荣誉和动力。

战斗非常激烈,双方对射,日伪军的侧翼部队发现,没有了正面部队的牵制,侧翼的奇袭效果,心理震慑效果都没有了,而且和正面攻击没有什么区别。

杜词这边,用火力咬住敌人,远处的狙击,冲到跟前的投弹射击,总之,粘附住敌人,让敌人无暇顾及身后,为第三分队的外线偷袭创造条件。

杜词这种特种兵精英,最擅长的就是小规模战斗,基层的战术纠缠,调配,一个连级别战斗的天才指挥员!

外线,必须使部队一部分保证是外线,才能游刃有余,这就是战术战场上的战略预备队。

第三分队一直潜伏到敌人身后五十多米,才被敌人发现,此时,尖兵已经接近到敌人背后二十五米了。

“什么人?”警戒的伪军本来在盯着东面呢,突然心不在焉地扫视这边,发现了蹊跷。

吧一枪,二十五米距离的新四军尖兵开枪射杀了这个狗汉奸。

看着敌人的背后,新四军一起开枪射击,顿时,日伪军背后出现了一串串的子弹,飞翔起来。

子弹在飞,子弹在飞!

八个鬼子,四个伪军,在第一时间被击毙,后心窝中弹的,后脑勺中弹的,一声不吭地就炸了,瘫倒了。

这是非凡的战绩,这是凶猛的打击,鬼子总兵力也几十个人。而且,被人夹击的感觉非常非常不爽,心里稍微脆弱的人绝望。

在杜词的教导下,新四军特种部队的战术要求是,第一时间必须无条件强化火力输出,除非你贴身近战,可以使用匕首等冷兵器袭击。

三挺机枪从不同角度扫射,压制敌人,其余部队迅速冲锋,对,还有掷弹筒呢,朝着鬼子射击轰炸。

神枪手专门狙杀敌人的机枪手和掷弹筒射手。

这时候,一个问题出现了,大家都没有考虑的问题,这就是战马。

这是专家的


状态提示:第六百四十四章 第三特种分队顶上--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