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读书 > 强强耽美 > 贴身丫鬟 > 分卷阅读245

规章制度,小到出、罢时间,无一不足。

红豆细化原有的学分制度,将国子监习业的六堂,根据不同堂的难易程度,设置了不同的学分和奖励,其中除了国子监原本就要发放给学生们的日常用具,比如笔墨纸砚和碳火,有向朝廷要了些“荣誉奖赏”,这些虽是虚名,但对于读书人来说,荣耀比实实在在的笔墨,更能吸引他们上进,再加上这些荣誉与将来他们出监入仕挂钩,必然能调动学生积极性,而这些对朝廷来说,一分银子都不花。

另有其他手段不表。

举业方面的事,则是傅慎时与国子监还有翰林院等许多贤儒,共同商议、调整、下定论。

傅慎时的这一套规章制度,很快在内阁和皇帝手上通过。

一月之后,傅慎时亲自和国子监里原本风评很好的博士、助教、学正等官员一起,带率性堂的学生,在率性堂实行了此制度。

傅慎时有真才实学,是大业开国以来,唯一连中三元的状元郎,又是长兴侯府嫡出子,宁王的女婿,尽管他教学严苛,国子监的勋贵子弟,先是敢怒不敢言,偶有几个不服管教的,被他铁面无私地踢了出去。

傅慎时辛辛苦苦和国子监里的官员们一起苦熬了大半年。

次年,皇帝开了恩科。

八月再次乡试,举国录取人数,一千一百五十七,京城录取了一百三十五名举人。

率性堂一百三十二个学生,中了九十九个。

尽管其中有三十个名额,是根据朝廷规定,必从国子监里取出来的三十个举人。

但国子监里的监生能中九十九个举人,依旧是史无前例。

乡试试卷都是弥封过的,评完了卷子,考官、评卷官拆阅之后,才知道这些考生大部分全是国子监的!

其中很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北直隶的解元也是国子监的。

科举从三十一年前乙卯科开始就有一项规矩,顺天府解元只取北直人,也就是说,京城的解元郎,只能取北直户籍的人,其他外来国子监的儒士、吏员、岁贡生等等,统统没有机会在京城取解元。

这项规定,原是为了平衡北直隶与别省解元名额的比例,施行久了,别省考生难免心生怨怼。

但这一次,虽然中解元的该监生是北直户籍,他的考卷一贴出来,所有考生心服口服。

今科解元,众望所归。

另有其他国子监的举人,文章水准也远超落第者。

国子监一下子成为名副其实的顶级学府。

傅慎时等人大受褒奖。

其中中试者不乏勋贵子弟,世家大族家中看完了乡试的榜,发现自己家郎君竟然取中了,头一件事不是去置办酒席,而是往长兴侯府来道谢。

傅慎时统统没见。

另有国子监其他六堂的学生家里,挤破脑袋想托上傅慎时的关系,让他开后门儿,把学生放率性堂去,跟着他一起读书。

傅慎时也统统没见。

他这儿的后门打不开,旁人便想到了红豆身上,变着法往侯府送礼,红豆不爱应酬,也没见人,这些事全推给秦氏和姜氏去做。

秦氏乐此不疲,瞬间焕发活力,一时都忘了催红豆生孩子。

长兴侯府很是风光了一阵子,后又因一件事,傅慎时再次出了名。

今年北直隶的解元郎不是别人,正是往昔傅慎时与红豆开发财坊时,不足十六岁便入入坊与人生事,后被赶出赌坊的于大伟,前任兵部左侍郎的小儿子。

于家三年前遭了变故,于老夫人去世,于侍郎守孝两年整,正好那时候朝堂上经过疫病等风波,有些位置早换了人,等他再上任,哪里还落得到兵部左侍郎的官职,如今虽然还是正三品,手中权力却不如原先的兵部左侍郎。

于大伟母亲去的早,家里是当家的是继母,最疼爱他的便是他的祖母,他祖母。

于大伟便去了国子监奋起读书,正好一年前遇上了傅慎时进了国子监,他考进率性堂,在傅慎时手下读了一年的书,夜以继日,不辞辛苦,这才写得一手好文章,中了解元。

于大伟发奋读书,并在傅慎时等国子监老师的教导之下中了解元之事,在京中传为美谈。

于大人高兴坏了,带着儿子拜见了许多于大伟的恩师,只是听说傅慎时不见人,等了一段日子才带着于大伟登门道谢。

傅慎时对于大伟这个学生很有印象,便见了他。

于大人席间感激涕零,于大伟沉稳了许多,亦频频道谢,夸赞傅慎时定下的规矩十分好,后来喝多了,拉着傅慎时的袖子激动欢欣得流眼泪。

傅慎时默默地拉回袖子,道:“倒不必都谢我,国子监的规矩,也不是我一人定下的。”

于大伟又问,还有谁,傅慎时淡定道:“多半出于我夫人之手。”

于家父子异口同声:“郡主???”

他俩可是听说过的,郡主貌似做过丫鬟,竟也有这般见识?

傅慎时可不知道他随口一说的话,第二天就传了出去。

郡主师母的名声,在国子监也日渐盛大,学生们偶尔还以此私下调侃玩笑,说傅司业这么不苟言笑的人,郡主是不是也怕他。

有人打赌,一般在外面凶巴巴的人,在家里都很怂。

不过此乃傅司业与郡主私事,旁人也无可求证。

第138章 (大结局)

乡试之后的时间过得很快, 眨眼就到了腊月。

宁王送了一封家书回来, 信中简略说了他的日常起


状态提示:分卷阅读245--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