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读书 > 虐心耽美 > 仙剑奇侠传之异剑引 > 第五十九章 化气境

《仙路引》全书共有四卷,分别记载了四篇道法,即超凡篇、入圣篇、神动篇、成仙篇。

不过秦小天只能观看超凡篇,因为此书被王岚清施了法,其余部分的文字密密麻麻,虽光华流转却模糊闪烁不定,根本无法看清。

甚至,后面的根本就没有内容,一片空白。

起初,秦小天不信,硬睁着大眼识别,熟料每一个小字都射出金针般的光芒,让他心神剧痛,根本无法看清字迹。

无论秦小天怎么抗议都无用,王岚清就是不撤去那道法力,并向他言明,只有他到了驱物境方可有资格开启下一卷。

秦小天拗不过这个“六亲不认”的表姐,只得接受了这个严格的规定,心里却是对仙道之术更加的渴望了。

不过,这本秘籍,与前些日子秦小天所观看的书完全不同,《仙路引》详细写明了修炼之法,不再只笼统的概括指导,而是一本真正的引领修道的秘籍,实乃仙门内门弟子的教科书。

得到这本书后秦小天大为欣喜,日夜不停的翻看,按照其中所记,认真的思考衍练起来,希望能够有一番大的突破。

看过此书,秦小天神志清明,对自身的道法有了清晰的认识,有把握在半个月之内突破到化气境,就算不突破,也要达到筑基境大成!

因为《仙路引》超凡篇中详细记载道:筑基境,其功成标志为气通任督。此后,便进入后天返先天状态,一切有为之法皆不存在。

筑基阶段气通任督,此时之气称为营卫之气、混元之气。

任督二脉皆通之后,进而修炼静定功境,即老子所谓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。

当静极而动,阳生之时,即元始先天祖气到来之候。

此时,玄关窍开,采取之法要求忘却一切思维,以无待有,恍惚之中以真意返光内照,真气绵绵。

待先天气足之时,以真意引先天之气行走于由混元气所打通的任督二脉之中。

一旦达到先天之气能在脉中行走,便开始了后天返先天的过程,从而正式进入化气境修炼阶段。

而修炼化气境,须先从有为之法入手,明了先后天及阴阳妙理。

正所谓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……”

后天乃有为,先天乃无为。

后天属阳、属动,阳中有阴、有静。先天属阴、属静,阴中有阳、有动。后天转化为先天,即阳转换成阴。

后天阳中之阴转化为先天阴中之阳,即所谓“道至虚无生一气”、“无中生有”、“静极而动”

道教修真之法,讲究天地一息,道法自然,身同其法,御启造化……

当丹田之气充足之时,意运此气过督脉三关(尾间、夹脊、玉枕)入泥丸,顺任脉降中丹田,再降至下丹田。如此周天循环不已,脉路畅通。

泥丸宫即是眉心和玉枕连接与百汇和会阴连接的交叉点,在脑部中央的松果体处。

筑基境修炼达到返先天状态时,所有后天的有为之法、思维方式都不复存在,到此时练功者方真正进入化气境之门。

……

《仙路引》数次提到,每次突破都不可心急烦燥,需静气凝神,非到临界点切不可轻易试法,否则易导致气血乱窜,走火出偏,元气溃散,伤于己身。

这正是王岚清将其他三卷封闭的原因,就是怕秦小天好高骛远,急于求成。

半个月后,秦小天全身精力充沛,目光炯炯,面色红润,气足神清,已是到了筑基境大成境界,他的任督二脉,早已被武刑天暗中打通,这正是秦小天轻易打破桎梏的原因,没有了这层枷锁,他才如此进步神速。

只差一步,便可突破到二重天,化气境!

这一阶段专炼混元丹田气,化气境不仅可抗拳脚棍棒击打;运气至手掌可开碑裂石。

化气境,既是排出体内所有污气,将营卫之气完全转化为元气,涤炼肉身,拥有强大的气息与灵识!

元气,是法力的源泉,唯有充足的元气支撑,才能锻造出充满威能的法力,法力是天地间最奇异的能量,是人的肉身突破极限衍生的一种超能力,在原始时代,就已有人修炼出了法力,并出现了大神通者!

即将考核的最后一天,秦小天仍然没有放弃练习,还隐隐觉得快要突破了似的。

那天晚上,秦小天站在山峰之巅,衣衫飘动,浩气冲天,吐纳不停,,觉得体内气息沸腾不已,赶忙坐了下来,运转周天之法,口中念道:

“丹田气足,督任并行。防危虑险,依脉运行。

周天循环,畅通身融。

……

气归丹田,功成法明。”

那一股气息,像泡泡般,在喉咙、肺部飘荡游走,全身的气息在身体中不停的翻腾,呼吸带动着血液,血液压迫着心脏,全身充满了力量,被呼吸牵动着。

秦小天整个人身体内外一片明净,进入了一种忘我之境,他的身体在山峰下显得多么轻灵,似乎轻轻一吹,就会被风掀起一般,但是他整个人浑然不觉,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!

此刻,他全身的杂质污垢,犹如大浪淘沙般轻轻地被淘了出来,都慢慢的化为了黑气,飘荡出来,消散于虚无。

秦小天全身筋骨,内脏,好像紧密结实了许多,与此同时,他的耳朵也变得十分灵动警觉,能清晰地感知到周围的任何风吹草动,这便是化气境!

仙道二重天之所以被称为化气


状态提示:第五十九章 化气境--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
回到顶部
http://www.520dus.com/txt/xiazai187638.html